BOD(生化需氧量)測定儀通過檢測水樣中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消耗的溶解氧,反映水體有機污染程度,其測量結果的準確性直接影響水質評估與污染治理決策。在實際使用中,若多次測量結果均低于預期值(如與歷史數據偏差顯著、低于質控樣品標準值),需從樣品處理、儀器操作、試劑狀態、設備性能等方面排查原因,并針對性調整,以恢復測量準確性。以下詳細介紹具體調整方法。 一、先排查樣品處理環節 樣品處理不當是導致測量結果偏低的常見原因,需優先檢查以下要點并調整: 1、樣品采集與儲存:避免有機物損耗 若樣品采集后未及時檢測,或儲存條件不當,會導致水中易降解有機物被微生物提前分解,消耗溶解氧,最終使測量結果偏低。調整方法:采集樣品時需裝滿采樣瓶,排出瓶內空氣(避免樣品與空氣接觸導致溶解氧變化),若無法立即檢測,需密封采樣瓶并置于低溫環境(如4℃冷藏),儲存時間不超過規定期限;檢測前需將樣品恢復至室溫,避免溫度差異影響微生物活性;若樣品為工業廢水等含高濃度有毒物質的水樣,需提前進行稀釋(按儀器要求的稀釋比例),防止有毒物質抑制微生物活性,導致有機物分解不充分。 2、樣品預處理:排除干擾與保證微生物活性 樣品預處理不徹底會引入干擾物質,或導致微生物活性不足,影響BOD檢測結果。調整方法:若水樣中含有懸浮顆粒物(如泥沙、絮狀有機物),需通過過濾去除(使用儀器指定孔徑的濾膜),避免顆粒物吸附有機物,導致檢測時有機物無法被充分分解;若水樣中溶解氧過低(如厭氧水樣),需向樣品中通入氧氣(或空氣),補充溶解氧至飽和狀態,再進行檢測,防止因初始溶解氧不足導致測量結果偏低;若水樣中缺乏微生物(如經過消毒處理的水樣),需添加專用微生物菌種(如儀器配套的菌種液),攪拌均勻后靜置一段時間,讓微生物適應樣品環境,確保有機物能被正常分解。 二、再檢查儀器操作與參數設置 儀器操作不規范或參數設置錯誤,會直接導致測量結果偏差,需按以下步驟調整: 1、檢測流程與操作步驟:規范操作細節 若未按儀器說明書執行檢測流程,如未進行空白校正、樣品加樣量不準確,會導致結果偏低。調整方法:檢測前需用空白水樣(如去離子水)進行空白校正,消除試劑、環境因素對檢測結果的干擾,若空白值過高,需重新更換試劑并校正;加樣時需使用專用移液管,確保樣品與試劑(如稀釋水、菌種液)的加樣量準確,避免因樣品量不足導致有機物總量檢測偏少;檢測過程中需密封反應瓶,防止外界空氣進入反應體系,避免溶解氧變化影響測量結果;若儀器為稀釋接種法bod測定儀,需嚴格控制稀釋水的溶解氧含量與pH值(確保在微生物適宜范圍內),稀釋水不合格會導致微生物活性下降,分解有機物能力減弱。 2、儀器參數設置:匹配樣品特性 儀器參數設置與樣品特性不匹配,會導致檢測條件不適宜,影響結果準確性。調整方法:進入儀器操作界面,檢查“檢測周期”設置,BOD檢測通常需要一定時間(如5天),若設置的檢測周期過短,微生物尚未充分分解有機物,會導致測量結果偏低,需按儀器標準檢測周期調整;檢查“溫度控制”參數,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適宜溫度通常為20℃左右,若儀器反應艙溫度低于該范圍,需升高溫度并穩定后再檢測,避免低溫抑制微生物活性;若儀器支持“攪拌速度”調節,需確保攪拌速度適中(按說明書推薦值),攪拌不足會導致樣品中有機物與微生物接觸不充分,分解效率降低,需適當提高攪拌速度(避免過快導致溶解氧過度增加)。 三、后排查試劑與設備狀態 試劑失效或設備核心部件性能下降,會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,需針對性檢查并調整: 1、試劑檢查與更換:確保試劑活性 若檢測所用試劑(如稀釋水、菌種液、營養鹽)過期或變質,會影響微生物活性與有機物分解效率,導致結果偏低。調整方法:檢查試劑標簽,確認試劑在有效期內,若過期需立即更換新試劑;觀察試劑狀態,如稀釋水出現渾濁、菌種液出現異味,說明試劑已變質,需重新配制或采購;使用新試劑前,需用標準質控樣品(已知BOD濃度的樣品)進行驗證,若質控樣品檢測結果在允許范圍內,說明試劑合格,可用于實際樣品檢測。 2、設備核心部件檢查與維護:恢復設備性能 儀器核心部件(如溶解氧傳感器、溫度傳感器、反應艙)性能下降,會導致檢測數據偏差。調整方法:檢查溶解氧傳感器,若傳感器探頭污染(如附著生物膜、雜質),需用專用清潔液(如儀器配套的傳感器清潔劑)擦拭探頭,去除污染物,再用標準溶液校準傳感器,確保溶解氧檢測準確;檢查溫度傳感器,若反應艙實際溫度與儀器顯示溫度偏差過大,需聯系廠家校準溫度傳感器,避免溫度控制不準確影響微生物活性;檢查反應艙密封性,若反應艙蓋密封不嚴,會導致空氣進入,影響溶解氧變化檢測,需更換密封墊圈,確保反應艙完全密封;若儀器為壓力傳感器法BOD測定儀,需檢查壓力傳感器是否靈敏,若傳感器讀數漂移,需進行校準(按儀器校準流程),確保壓力變化能準確反映溶解氧消耗情況。 四、驗證與預防 調整完成后,需通過驗證確認測量結果是否恢復準確,并做好預防措施: 1、結果驗證:用質控樣品檢驗調整效果 使用已知濃度的BOD標準質控樣品進行檢測,若質控樣品的測量結果與標準值誤差在允許范圍內,說明調整有效;若誤差仍較大,需重新排查上述環節,確認是否存在遺漏的問題(如試劑仍不合格、設備校準不徹底),直至質控樣品檢測合格。同時,可選取歷史檢測過的樣品(結果已知)進行復檢,對比兩次檢測結果,進一步驗證儀器準確性。 2、日常預防:減少結果偏低風險 為避免后續再次出現測量結果偏低的問題,需做好日常維護:定期校準儀器(按儀器推薦周期),包括溶解氧傳感器、溫度傳感器、壓力傳感器等核心部件;建立試劑管理制度,定期檢查試劑有效期,避免使用過期、變質試劑;規范樣品采集、儲存與預處理流程,確保樣品代表性與預處理合規;定期清潔儀器反應艙、傳感器探頭等部件,防止污染影響檢測性能。 五、總結 BOD測定儀測量結果偏低的調整需遵循“先樣品、后操作、再設備”的原則,從樣品處理、儀器操作、試劑與設備狀態等維度逐步排查原因,針對性調整。調整后需通過質控樣品驗證效果,同時做好日常預防維護,以確保儀器長期穩定運行,為水質BOD檢測提供準確、可靠的數據支持。若經過上述調整后結果仍不理想,建議聯系儀器廠家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檢修,避免自行拆解設備導致二次損壞。
|